發布日期:2023-06-06 16:55 瀏(liu)覽次數: 作者:admin
2022年11月7日,科技部通報處理了4篇論文的8位第一/通訊作者:未審核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實驗數據,發表了論文;取消5年內課題申報、立項、報獎和職稱晉升資格。原因依次是:(1)用戶選擇的公司不靠譜,(2)不靠譜的公司提交了假數據,(3)用戶和審稿人都未發現數據是假的,(4)論文發表后,被讀者發現數據有假。
2023年6月5日,微信公眾號“小木蟲”在《4篇論文現同一鋼尺遭撤稿,涉吉林大學、蘭州大學、青島大學》報道:一把帶劃痕的可疑鋼尺,或成為識別4篇不同署名、不同期刊的論文中研究數據疑似同一來源——由一家“隱身”外部實驗室或第三方機構“出品”的關鍵證據...4篇“鋼尺”論文已撤回3篇...因此,在論文發表后評議網站Pubpeer上,有用戶評論稱,上述論文的部分數據可能由承接外部業務的第三方或外部實驗室提供,但相關論文的“作者貢獻”聲明卻未提及任何外部來源,而這樣的匿名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它們可能編造數據。這些作者有苦難言:既然你們未如實在論文中標注測定方式和測定人,那么被坑了,就只能由你們自己承擔全部責任啊!
測定外包是課題組借助于測定外部公司的專業能力,顯著降低測定的難度和工作量,從而輕松、及時拿到可靠、真實和可用的測定數據,據此可以發表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論文。
可惜:有些公司不具備強大的專業能力和誠信的態度,靠虛假宣傳和低價吸引用戶;有些用戶心存僥幸,既要便宜,又要質量高,還要迎合。結果只能是:僥幸的用戶未蒙測定外包的好處,先獲測定結果被造假的壞處;不靠譜的公司終歸被用戶抵制而破產,靠譜的公司還可能被殃及池魚。
我司認為:只有真正幫助我司用戶“輕松、及時拿到可靠、真實和可用的測定數據”,我司用戶才能“發表更多、更高水平的論文,并且發表后不會被迫撤回”,我司用戶“才能優質結題,并且在激烈的同行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申請到新課題”,從而“愿意并且有經費,持續購買我司的生化試劑盒和代測服務”,我司才能“可持續多賺錢,實現高質量發展”。
為了幫助用戶用好生化測定外包,我司:(1)為用戶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高質量、系列成套的生化試劑盒和代測服務,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持;(2)給員工劃定紅線,測定允許失敗,但絕不能弄虛作假,一經發現,立即開除當事員工。
據大數據平臺“知了窩”的統計:截止到2023年3月,我司生化試劑盒和代測用戶已經發表SCI論文1933篇,總影響因子9055分,單篇最高38分。
我司愿意與靠譜的用戶:發揮各自的優勢,承擔各自的責任,科學、合理分工,相互配合,輕松、及時拿到可靠、真實和可用的測定數據,實現共贏。